8月20日,缅甸宣布废除实行达48年之久的新闻审查制度,从即日起,所有对缅甸本地出版物的审查都将被废除。
新闻审查由来已久 新闻松绑逐步推行
缅甸自1962年奈温军人政权上台执政以来,便推行严格的新闻审查制度,1964 年出台的新闻审查制度最大特点,是所谓“出版前审查”,即一切出版物的一切出版文字,都需在出版权经由“出版审查官”审核批准,以确保其不包含“反动内容”所有出版审查官均由缅甸新闻出版稽查与注册局(PSRD)领导,这个主宰出版物和出版文字生杀予夺大权的机构,又受缅甸军政府核心的直接领导,可谓控制着缅甸精神生活的“节制阀”。
对新闻管制的“松绑”,是从去年逐步开始的。去年6月缅甸政府宣布,放松对大约一半私人周刊、月刊的管制,改“出版前审查”为“出版后审查”,同时,涉及娱乐、健康和体育类的出版物被从“需出版前审查主题目录”中删除;去年11月,针对YOUTUBE、BBC、TWITTER和FACEBOOK等境外网站的屏蔽被取消;去年12月,经济、犯罪和法律类出版物从“目录”中消失;今年3月,教育类也不再需要进行“出版前审查”,原本几乎无所不包的“目录”,便只剩下宗教、政治两大块。此次的“松绑”,针对的正是这最后的新闻审查壁垒。
8月20日宣布废除新闻审查制度的官员,是PSRD副局长丁瑞,他宣布“自今日起,缅甸境内任何出版物都无需在出版权经过PSRD的审核许可”,按照他的说法,此后该局的业务仅限于出版物注册、归档,和向印刷厂、出版商发放执照。
此次被涉及的出版物包括约80家政治出版物,和6家宗教出版物,全部是周刊、月刊和双月刊。
然而正如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维多利亚.努兰、设在泰国清迈的缅甸境外著名异议网站“伊洛瓦底江”负责人Zaw Thet Htwe和设在印度新德里的另一家缅甸异议网站Mizzima news Web报告中所言,新闻审查制度固然废除,但新闻管制本身依旧存在。
首先,电影、文艺作品中的内容过滤依旧严格;其次,针对军方、腐败、官倒、种族和宗教冲突等方面的报道仍旧会受到严格监督和限制,只不过从事前审核变为事后;第三,“看得见的管制”消失,“看不见的管制”依然无处不在,尽管许多缅甸记者思想活跃,笔触犀利,但私人媒体的经营者却往往小心翼翼地实行“自我审查”,避免越雷池一步。
更严重的是,事实上“看得见的管制”也并未完全消失。正如合众国际社报道中所指出的,1962年通过的“打字机和出版商登记法”,2004年通过的“电子传媒管理法”,都依然没有废除,政府依然不允许私人和商业资本经营日报这种缅甸最有影响力的新闻传媒形式,这些日报依旧连篇累牍地刊登亲军方的官样文章,只是不再充斥着反西方话语罢了。
甚至,从丁瑞8月20日讲话中可知,PSRD这个新闻审查的大本营和直接执行机构也将至少存在一段时间,而非如此前传闻的那样,会被“尽快解散”。
正因如此,缅甸异议媒体和新闻人对“松绑”反应仅为谨慎乐观,8月11日,缅甸记协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是这个有800名成员的组织首次公开大规模活动,当时“松绑”已是公开的秘密,但记协仍然对闻讯要求列席会议的缅甸政府官员说了“不”,这固然是为凸显记协的独立性,不过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缅甸媒体人对目前的新闻环境依旧不甚满意,对逐步推行的新闻“松绑”感到有些不耐烦。
为了生存与安全
缅甸新闻制度的改革,是和缅甸“新政”的大环境相适应的。
2008年5月10日,缅甸举行宪法公投,11月7日进行首次多党制全国立法大选,产生了上下两院(民族院和人民院),11月13日昂山素季获释,2011年1月31日《缅甸联邦宪法》宣布生效,2月24日登盛当选缅甸总统,3月30日缅甸军政府最高机构“缅甸联邦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宣布解散,缅甸从名义上已“还政于民”,2012年4月1日,缅甸议会改选、补选结束,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在45个补选议席中获43席(上院4席,下院37席,地方议会2席),昂山素季本人也进入议会。
尽管在公投、大选推动之初,国际社会和缅甸民盟等反对派普遍认为,所谓“新政”不过是缅甸军方掩人耳目的遮羞布,目的是让军方对缅甸的长期统治合法化,而非真的要推行民主,还政于民,为此国际社会曾严厉谴责缅甸军政府在“风灾”后强行照原计划推行立宪公投,而民盟则相继抵制了公投和随后进行的立法选举。但随着“新政”进程的步步推进,尤其登盛当选总统后,加快了政治改革的步伐,欧美等国开始变“怀疑防范”为“推动鼓励”,民盟也一改此前对改革的消极态度,并在4.1改补选中积极“补票”,从改革的怀疑、观望者,转变为支持、参与者。
事实上外界也好,缅甸反对派也罢,对军方的怀疑并非没有道理。
军方之所以要改革,是出于生存和安全的需要。由于长期实行军人统治,缅甸遭到国际社会普遍孤立、制裁,尽管这种孤立和制裁,因为中国、印度、日本和东盟各国的不以为然,而并未能彻底扼杀缅甸军人政权,却令这个东南亚昔日最富饶的国度变得贫穷、闭塞、落后,且在政治、军事和经济各方面片面依赖极少数邻国,而与国际大循环长期隔绝。这种状况对于缅甸军政强人们而言,是不得不忍受、却绝不会享受的状态,且随着时间的推演,他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这样的状态是很难长治久安的,如不主动改革,最终必然危及自身生存和安全。
正因如此,缅甸军方才小心翼翼地推动了各项改革措施,目的一是缓和国际压力,增加国际生存空间,二是缓和国内矛盾,归根结底,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安全。
事实上他们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换来了回报:撇开国内政治矛盾的缓和不谈,在国际方面,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去年11月30日访缅,成为自1955年杜勒斯访缅以来首位到访的美国国务卿;今年4月23日,欧盟宣布暂停对缅甸的制裁一年,并恢复对缅甸援助资金的发放;5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布声明,提名美国负责缅甸事务特别代表、政策协调员德里克.米切尔(米德伟,Derek Mitchell)为美国驻缅甸大使,标志着美缅外交关系走向正常化,同时,他宣布放松对缅甸出口金融服务和投资的限制,美国政府开始呼吁本国企业在缅甸进行“负责任的投资”。在和西方改善关系的同时,缅甸与中国、印度、东盟各国间的关系和经贸往来也并未受到影响,拓展政治、经济回旋余地,争取更大生存和安全空间的目的,部分得到了实现。
可以说,生存和安全的需要,促使缅甸军方从不改革到“假改革”,又从“假改革”到小心翼翼的“真改革”,而走一步、看一步的谨慎改革所换取的生存、安全利益,又鼓励其走出更多、更大胆的改革步伐,此次新闻“松绑”的实现,便可作如是观。
然而正因为改革的动机主要是功利性的,是为了生存、安全的需要,那么一旦改革威胁到军方的生存、安全,他们也会出于同样动机,对改革横加阻挠,甚至令改革倒退。
如前所述,缅甸当局对舆论的控制依然严密,且牢牢控制住可能直接触及军方和官僚系统实际“痛点”的部分,异议倘若闯入这类“禁区”仍会遭遇不测;缅甸军方操纵的缅甸联邦巩固与发展党(USDP)是缅甸第一大党,在上院的224席中拥有129席,下院的440席中拥有259席,且根据2011年宪法,缅甸三军总司令而非总统为武装力量统帅,军队代表在任何一级议会中都拥有25%的固定席位,而任何重大法令的通过都需75%以上多数票赞成,这意味着缅甸军方仍牢牢掌握缅甸政坛的“一票否决权”,并以此作为对自身这个庞大利益既得团体生存、安全的保障,一旦改革触及这些根本,军方的态度便会很可能不会再如此“开明”。
事实上,就在缅甸“纸面民主”步步推进之际,针对宗教、少数民族的打压反倒升级,缅甸政府军在边境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军事行动也变得更大胆,更具进攻性,这一切都表明,至少到目前为止,缅甸军方的“改革新气息”,无不为自己利益计,为自身生存、安全计,一旦为这些需要做相反的事,他们也会照做不误。
对于这些,国际社会也心知肚明,美国在任命大使、放松制裁同时,反倒加强了军事制裁力度,强化了针对军人首脑的个人制裁,而欧盟的制裁放松不但有限度、有期限,而且同样不包括武器在内。很显然,缅甸官方、军方的改革在“走着瞧”,大家也都在“走着瞧”。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Grass Mud Horse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2.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推荐网文, 时政, 转载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from "GFW Blog(功夫网与翻墙)" via 数字时代 in Google Reader http://feedproxy.google.com/~r/chinagfwblog/~3/xBtXn6Jm52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