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1日星期五

GR Shared: 墙外楼 | 一条“假新闻”的不良社会影响

作者:男方暴色


一个多月之后,在一天不到的时间里,多家新闻网站再一次类似行为艺术的“新闻快闪”举动让愿景成了泡影,传统媒体领域内评论式的深度解读笔调尚未在纸上落墨,原新闻就已经全无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则新闻初始信源的辟谣和道歉声明,这一次被贴上的标签,还是“假新闻”。


活了半天的“假新闻”


5月28日,几乎所有的门户网站都将一则《中纪委:高官子女留学完成学业一年内必须回国》的新闻置于首页的重点推荐位置,加粗标蓝以提醒浏览页面的读者它的重要性。新闻内文中提及:


中纪委掌门人王岐山将会向全体党员宣布,正部级以上职务的干部,如果有留学海外的子女的话,在完成学业的一年之内必须要回国,如果不回国,他们父母的职位就会被调整。


新闻文本描述中有具体的对象和范围,还有明确的“时间表”,细节之处有模有样,加上同一天推荐中另有一条《中纪委要求纪检系统清退会员卡》的新闻同在首页显著位置,这无形当中为“高官子女回国”一说的真实性加了分。


追根溯源,关于这一条消息的最终出处源于当天早上凤凰卫视播出的《凤凰早班车》节目。随后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通过互联网传播,成为当天竞相传阅真正意义上的头条新闻。“这是要动真格了?”尽管对于信息的最终真实性仍有待校验,但普遍来说网友当中的绝大部分对此番表态表示极大赞同,在当前反腐困境之下,这些“良好的反响”作为舆情的一面能洞察些许民情所向。


当然,叫好声之外,仍难免会有不同意见所在。身为法律工作者的斯伟江在的微博上直言不讳:以前上海法院乃至全国很多法院规定,法官的配偶子女不得当律师,这明显违法,但得到一片掌声;现在规定,高级干部子女必须回国,明显违法,又得到一片掌声。不搞司法独立,不搞财产公开和独立机构反腐,搞些小花样,这样治国,如同演戏!


加上最近舆论市场中的热点话题“火箭提拔官二代”频出与“最难就业季”的交相混杂,也有网友拿出了自己插科打诨的本事,用自嘲的回应充分顺应着互联网传播语境,“关系户都回来了,找工作也更难了”成为其中为数不少的第三种声音。


网络之上本就容纳多元声音,这是能够产生互动讨论的源头和动力。时至当日晚间,未等到关于此话题的讨论落地成为铅字,作为最初信源的凤凰网一纸声明已经发出,无形间导致再深入一步的探讨紧急刹车戛然而止。


22:06,凤凰网发出《香港某报“中纪委要求高官留学子女回国”报道失实》的声明,称“经了解,此报道失实,为虚假新闻”,并为所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表示歉意。此后这则声明分别被新华网和人民网转载,以显示其权威性,同时扩大传播效力,第二天一早,关于前一天“头条新闻”的辟谣声明又齐刷刷地登上了与昨日相同的首页推荐位置。


一个多月之前同样源自香港某报的一篇细节无限的报道,其传播和辟谣路径与此如出一辙。从信息发出到否认收回,它们走的都是出口转内销的同一条路,也同样都只存活了短短半天时间。


“不良”的社会影响?


凤凰网的此则声明广泛传播之后,仅仅时隔24个钟头,之前大范围良好的反响就已经烟消云散,与辟谣声明相映成景的,是夹杂着唏嘘和嘲讽的网络声音开始呈现逐渐上升和蔓延的趋势。因为前不久有前车之鉴,此回对相同套路的信息流传播解读,在网友当中“探口风”“投石问路”论成为解读这一前一后两则新闻最常见的切入点。


已被辟谣的“假新闻”旨在治理多年来层出不穷且难以杜绝的“裸官”现象,独立媒体网站的子官微@1510周刊 从昨天这条新闻发布之时起就连续发布多条与“裸官”相关的讨论长微博,并引用2012年社科院发布的首个《裸官监管调研报告》中提供的各项数据,在转发的时候也不忘用“引用”的方式表态:在贪污越来越成为民众怨恨的对象,在“裸官”贪腐越来越成为权力腐败的焦点的情况下,从真正对人民负责的角度,对权力无论怎么矫枉过正都不过分。现实是,民众大多觉得我们监督体系对官员们太温柔了。如果这种温柔温柔到让民众差不多都不抱希望的地步,这才是真正危险。


就连熟稔网络舆情的人民网舆情分析师祝华新,也在“假新闻”散播后的隔日清晨转发辟谣声明时表示:假新闻引发的真实情感波澜,民众切切实实的利益诉求,值得警思。


针对一个全民关注的焦点话题,网络舆论一放一收,并且都集中在短时间的一天之内,网络民情凸显出来的线性态度回应如同潮汐一涨一落,与此同时不同命的是,“会员卡清退”的讨论俨然被放开了一个口子,关于这个话题的探讨已经跃然新闻纸上,并由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两大重量级的官媒领衔。


至于凤凰网在声明中因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而向网民公众深刻致歉,网友@知风 是这么理解的:从这些“不良社会影响”来看,从制度的层面是不是来点“动真格”的?让公众对反腐败近乎“饥不择食”的渴望,得到一点实实在在的满足。否则,相关媒体“向网民公众深刻致歉”,会不会仅仅是对因此大吃一惊的相关官员的安抚,或是对因此“一场空欢喜”的公众的认错?


如果照这一层面去理解一则“假新闻”所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那么也不失之偏颇。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Grass Mud Horse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本日推荐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via "GFW Blog(功夫网与翻墙)" via 数字时代 in Google Reader

没有评论: